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與《關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先後發布,兩個文件內容上各有所出,似無關聯,但對山西而言,科技與環保從未像今天這樣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為面對環保這個老話題,我們不得不從科技的視角進行一次重新審視。多年來,山西人對汙染危害不僅有現實中的感同身受,也從不缺乏理論高度下的深刻認知。
早在2006年,山西就提出環保一票否決制,同樣的提法,國務院在2011年《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才首次提及,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考核。受害深,認識高,行動早,但時至今日,我省依然未能走出環境困局,原因何在?前不久,某省一位縣環保局局長在網上的一篇匿名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縣環保局當了近10年局長,是一個環保戰線老兵,我常自嘲是公關局長、作秀局長。剛工作時,我曾立誌為全縣群眾守住藍天清水,現在回頭看,深感愧疚。”這位環保局長透露,縣領導曾對他說:“你的政績與我的政績是沖突的,兄弟你委屈幾年,我必有厚報!”環保袋
鐵腕執法,利劍斬汙。這是我們在評價環保執法力度時經常使用的詞語,但現實中往往鐵腕難執,利劍難斷。多年來,山西在環境保護方面頻頻出擊,雖然成績有目共睹,但環境困局仍未從根本上扭轉,究其原因,是由於在現實的情境中,往往有比鐵腕更硬的手腕,存在利劍難以刺穿的盾牌。試想一下,地方行政一把手在抓GDP增速,而其下轄的環保部門在抓環境汙染,在高耗能、低科技產業布局下,GDP增速與環境保護無疑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這種上下級之間的博弈中,最終誰為誰讓路,其結果早就不言而喻。
目前,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已出臺實施,新法甫立,自然會對環境汙染行為形成威壓之勢,但在一煤獨大產業格局下,僅僅建立在懲戒、處罰層面上的環保執法行為恐怕只是治標之策,法律的藩籬未必擋得住霧霾的侵襲,處罰再重也罰不出一個碧水藍天。如果科技創新不成氣候,即使有法律撐腰,環保一票否決制在落地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現實的阻力,利劍斬汙的雄心最終也只能化為抽刀斷水的無奈。
原始生態—破壞生態—恢複生態,這幾乎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所要經歷的過程。今天,面對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我們已經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麽,關鍵是有沒有勇氣和決心這麽做。近年來,太原市治汙成效有目共睹,經過3年努力,目前已經脫離中國汙染最重十個城市的排名。兩年前,當地對一批汙染大戶進行關、停、限、搬時,筆者曾經寫過《有一種發展叫停產》的評論,今年,在經歷了停產造成的短期經濟下行壓力之後,太原市一季度GDP增速高達9.9%,居全省第一。雖然這座城市未來的環境保護依然任重道遠,但其當下的實踐無疑明示了一個關於發展的硬道理:產業結構—不破不立,為政之道—舍即是得。
不科技,無環保。大勢所趨,形勢所迫,山西到了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論英雄的時候,唯其如此,在經濟發展同時,我們才有青山可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