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保溫材料如何更環保?

一種被廣泛應用於阻燃劑及建築保溫材料的有機物(六溴環十二烷,HBCCD),已經被《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增列進入附件A名單,意味著將逐步被替代直至淘汰。然而,這種有機物在我國的生產及使用量卻不降反增。

不久前,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物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物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研討會,專家呼籲:要尋找安全、節能與環保的契合點,盡早推廣這種溴化阻燃劑的替代產品。

我國是《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要按計劃淘汰這一有機汙染物。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黃俊介紹,六溴環十二烷被廣泛用於建築保溫材料、電氣或電子配件中,在坐墊面料、家具、床墊布和車座的高分子分散塗層劑中,也能發現它的身影。2011—2012年,它在我國的產量高達3.5萬—3.8萬噸。環保袋

這種物質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降解,同時具備生物蓄積性、長距離遷移能力及生物危害性。它能在食物鏈中積累,目前,已經被發現存在於包括極地在內的所有地區的動物和環境中,而且含量在逐漸增加。2013年5月召開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第六次締約方大會已將它列入控制名錄。根據公約要求,這一物質自今年11月起在全球範圍內禁用。

北京大學教授胡建信,是《斯德哥爾摩公約》下屬新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評估委員會委員,參與了這一汙染物進入名錄的審查工作。他表示,由於六溴環十二烷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社會產品中,人類的暴露水平很高。目前的研究表明,它對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有影響,其生物毒性可能對生育有影響。一項研究統計表明,新生兒接觸這種物質可能會導致自發行為和學習能力的顯著變化,也可能導致記憶缺陷。

“對於這種新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我們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可能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胡建信表示,它與體內其他物質交互作用,毒性可能加強。

“作為生產和使用大國,我們雖然已經向聯合國環境署提出特定豁免,但淘汰的步伐還在加快。”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項目五處副處長陳海君表示,這一物質已經被列入我國的危險化學品名錄,我國是《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有關部門正在更新國家實施計劃,希望以履約壓力促進這一持久性汙染物的淘汰。

使用不添加阻燃劑的無機保溫材料替代“禁用品”,是努力方向。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物研究中心主任余剛教授表示,盡管目前已有這一物質的替代品,但是由於技術和成本等因素,它仍被繼續使用,這是環境風險防範中最大的隱憂。央視大火、上海“11·15”居民樓大火,均由保溫材料燃燒引起,此後公安部門對建築消防的要求更高,建築材料中更多地添加這種阻燃劑,導致最近幾年我國的產量和用量激增。

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建築保溫市場不斷增長。由於良好的保溫性和使用持久性,目前市場上的建築保溫材料還是以含有這種阻燃劑的聚苯乙烯材料為主。據統計,2012年,我國建築外墻保溫市場用量約為4329萬平方米,其中聚苯乙烯材料市場用量約為3600萬平方米,占比高達84%。中國絕熱節能材料協會常務副會長胡小媛表示,根據他們的調查,新建住宅是這些材料的主要市場,比例遠高於公用建築。

“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各地建築節能標準都在提高,對保溫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種溴化阻燃劑的危害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如何在消防安全、建築節能和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共贏的途徑,這需要很多努力。”余剛說。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阻燃劑並非沒有替代物,隨著公眾環保意識和建築防火安全意識的提高,不需要添加阻燃劑的無機保溫材料的使用量正在逐年增加,比較常用的無機保溫材料有巖棉、膨脹珍珠巖、發泡水泥、發泡玻璃、玻璃棉等等。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建築制品與構配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呂大鵬表示,逐步限制和禁止使用這種阻燃劑,實際上也給了無機保溫材料發展機會,進一步提高無機產品的保溫隔熱性能,減輕自重,是其發展方向,目前,高效保溫定向巖棉制品有了新的發展,基本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生產巖棉時仍存在汙染問題,需統一準入標準,提升行業環保水平。業內人士認為,用環保、防火的無機保溫材料替代現有非環保的保溫材料,這是方向,可做起來很不簡單。呂大鵬說,一些透氣性差、質地脆硬的有機保溫材料在外墻保溫系統中的相容性不理想,本來它們只能應用於屋面保溫,現在被大量誤用於墻面保溫,這些年出現了許多問題。業內也逐步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可是若想獲得更好的節能效果,保溫層必須越做越厚,單位面積的質量會增大,這就失去了原來的優勢,而且不安全因素也會增多。

“目前高效輕質巖棉等無機保溫材料的價格還比較高,隨著國家對建築節能要求的提升,無機保溫材料的市場前景將更為廣闊。”呂大鵬說,不過,生產巖棉等無機保溫材料同樣存在能耗高、生產中排放粉塵、廢氣等環境問題,雖然國外的成熟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國內很多小企業的環保水平參差不齊,短時間內很難提升。

胡小媛透露,作為巖棉生產企業的聚集地,河北為保空氣質量,近年已經關閉了上百條巖棉生產線,總產能幾十萬噸。呂大鵬表示,高能耗產業要有規模效益,將單位能耗降下來,企業才有發展前景。由於產業進入門檻低,一些小生產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利潤,不僅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也給當地環境帶來新的隱患。

工業與信息化部2012年公布《巖棉行業準入條件》,對新建企業建設條件和生產布局、生產規模、工藝與裝備、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根據工信部今年上半年公示的第一批名單,符合巖棉產業準入的生產線不過十多條,這顯然不能滿足目前的需求。

在行業專家眼里,“總規模不得低於4萬噸/年、單線規模不得低於2萬噸/年、噸產品綜合能耗不得高於450千克標準煤”等行業準入的這些硬杠杠,只是產業引導的方向,而非淘汰的下限,這就意味著巖棉產業小而散的局面一時難以扭轉。

胡小媛表示,新項目的上馬,各地的能評、環評都非常嚴格,這是有保障的,但既有產能的環保情況,還需更多的監管。“類似巖棉等產品,各地都出臺了一些自己的標準,但比較亂,為此,住建部正在制定產品及工程的相關標準,希望以統一的標準促進行業提升環保水平。”呂大鵬說。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汙染物,它通過各種環境介質(大氣、水、生物體等),能夠長距離遷移並長期存在於環境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

為了推動POPs的淘汰和削減、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其危害,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持下,2001年5月23日,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92個國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其全稱是《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又稱POPs公約。我國在簽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之後,國務院又批準了《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