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在濟南市玉函山公墓與本報聯合開展的鮮花換紙錢、隨手帶走祭奠垃圾活動現場,由於不少市民攜帶了鮮花,5000朵鮮花只發放了一半。 300個環保袋十分鐘時間被搶光,卻鮮有市民帶走垃圾。同日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與本報聯合開展的黃絲帶祭祀活動現場,2000多條黃絲帶被寫上文字系在追思牆上。
本報記者 張榕博 肖龍鳳
大部分垃圾仍然是環衛人員清掃
“一打紙錢只換一朵鮮花麼,能不能再給俺幾朵?”5日上午,在濟南市玉函山公墓大門口,一朵朵菊花引來了市民的注意,市民陳女士停下腳步,想用手裡的幾打黃紙換成鮮花。 “小時候跟著姥姥就用黃紙,現在周圍的人開始用花了,我也想換換樣。”62歲的陳女士笑著說。一名中學生從記者手中接過了一朵菊花,而她用來交換的黃紙是從長輩手中要來的。
一部分市民將燒紙剩下的紙錢換成了菊花,工作人員說,畢竟少燒了紙錢,因此不會反對這樣的行為。雖然一上午前來用黃紙換鮮花的市民絡繹不絕,但是公墓管理所準備的5000朵菊花,當天只發放了一半。管理所副所長孫建軍說,並非鮮花沒有“市場”,而是現在手持鮮花來祭奠的市民越來越多,鮮花反而發不出去了。
據介紹,鮮花換黃紙活動已經持續5年多時間,人們對於鮮花祭奠這種文明祭奠方式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漸提高。 “今年拿著一大兜子黃紙的人少了,拿著鮮花的市民多了起來,比例上看,接近一半比一半。”孫建軍錶示。
不過,本報聯合濟南市口腔醫院向市民發放的300個垃圾環保袋 recycle bag 則很搶手,十分鐘之內,數百位市民就將垃圾袋全部拿走。
在隨後的兩小時內,隨著市民陸續下山,在台階兩旁的垃圾車內卻幾乎看不到本報發放的垃圾袋,只有幾位市民將祭奠剩下的垃圾帶下山,大部分垃圾仍是公墓環衛人員清掃。
一位市民下山時提著本報提供的垃圾袋,走到垃圾車旁,將垃圾倒入車內,成為為數不多完成自帶垃圾下山的祭奠者。 “這個袋子今年是頭一回發,我有點捨不得,回去還想用用,不過這個想法挺好,說不定下回就有更多人自帶垃圾袋來祭奠了。”這位市民說。
2000條黃絲帶寄去對烈士的思念
5日,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與本報聯合開展的黃絲帶祭祀活動現場,2000多條黃絲帶陸續被烈士親屬領走。親屬們用心寫上思念的話語,然後小心翼翼把黃絲帶系在追思牆上,無盡的思念隨著微風寄向遠方。
“爸爸,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願您一切安好!”市民劉先生陪妻子來祭奠岳父,第一次了解到黃絲帶的象徵意義,隨即領了黃絲帶,認真寫下思念的話,系在追思牆上。然後,他們才去專門的地方擺放鮮花和食物祭祀。有的市民沒有帶鮮花,也沒有帶食物,只係了黃絲帶。 “看報導說有黃絲帶祭祀活動,一條黃絲帶也能表達我們的思念,我們就什麼都沒帶。”年過六旬的杜女士說。
黃絲帶,代表著思念、希望和感恩。長約30米的追思牆上很快系滿了黃絲帶,有人把鮮花一併系上去。市民孫先生與侄子一起給身為革命烈士的父親係了一條黃絲帶。 “幾年前不讓燒紙錢了,雖然不符合傳統的思想觀念,但這是國家保護環境的措施,我們應該理解和支持。”
據了解,今年清明節期間,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專門設立了一面追思牆,推出黃絲帶祭祀活動,準備了2萬條黃絲帶,免費提供給入園祭掃的市民,提倡用系掛黃絲帶的方式寄託對先烈、親人的思念。自3月28日起,已累計發放1萬多條黃絲帶。
省城最大公墓 度過祭掃高峰
本報濟南4月5日訊(記者張榕博) 4月5日是我省清明節祭掃高峰,記者在省城最大的玉函山公墓了解到,當天有約6萬名市民前來祭掃。
5日一大早,玉函山公墓便迎來了前來祭掃的市民“大軍”。玉函山安息園公墓管理所副所長孫建軍說,安息園有4萬座墓,清明前一周已經接待祭掃市民12萬多人,5日當天的高峰人數則達到約6萬人。 “我們通過觀察發現,4萬座墓已經有大部分壓上了黃紙,應該說未來幾天祭掃的人數將會減少。”
去年清明三天產生50噸垃圾,孫建軍估算,今年垃圾總量將不會減少。每年清明過後,公墓30名環衛工需要一個半月時間清掃垃圾。 “現在我們還統計不出確切的垃圾數量,因為去年清理垃圾比較早,很多市民不滿提前處理祭品,所以我們要等到清明過後再處理垃圾。”孫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