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為解決環境問題創造了前提條件。通過互聯網的應用,可以實現環境數據、信息等要素互通共享,從而推動環境問題得到整體有效解決。公眾輿論借助互聯網將對企業排汙形成巨大壓力,督促其有效治汙,也將推動環境改善因素由單一政府向全社會延伸。預計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環保領域將迎來一個大數據互聯時代。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了汙染排放監控體系,特別是對於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汙染企業。然而,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公開性卻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隨著信息技術日益完善普及,特別是新《環保法》的實施將為有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提供重要法律支撐,使“線上數據+線下執法”的模式配合大有可為。在推動環境改善驅動因素由單一政府向全社會延伸過程中,環境相關信息及數據的價值將得到顯現。
一方面,預計未來除現有重點汙染企業之外,大量“漏網之魚”將逐步納入監測體系並進行全面監控,環保物聯網覆蓋範圍有望顯著擴大。而來自民間的環境信息也將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渠道大量湧現,使環境大數據具備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實施數據打假及信息公開並為後續執法提供更強支撐。另一方面,預計未來建設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的機構以及執法人員比例都將大幅增加,從而實現公眾、企業、執法單位從線上到線下的有效互動,形成人人參與的環保大環境。環保袋
今年以來,無論政府層面還是公眾方面,在總量減排的基礎上,更多提出環境質量的改善。相關指標有望逐步取代單一的汙染物減排數字,成為“十三五”以及未來中長期環境規劃的重要導向。因此,從多渠道獲得的環境質量數據,有望成為檢驗治汙工程是否真實有效的關鍵考量。排汙企業也將改變傳統“驗收導向”思維方式,更加傾向於選擇具備技術和資金優勢、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環境服務商。
環境領域將迎來一個大數據互聯時代。若要全面呈現環境問題,尤其需要通過互聯網實現環境數據、信息等要素互通共享,從而推動環境問題得到整體有效解決。具體來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種與環境相關的數據來源:
第一,環境質量。這是指外部自然環境質量表征,典型數據信息包括大氣、地表水、水資源、土壤、輻射、聲、氣象等環境質量,通常由政府及有關部門(如環境保護部)公開其制作或獲取的環境信息。
基於已經建立起來的以國控、省控、市控3級為主的環境質量監測網,形成信息公開機制,初步勾勒出了我國整體環境質量狀況。比如,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時報(367個城市)、全國主要流域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周報(145個監測斷面)、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44個站點)等。
第二,汙染源排放。這是造成環境汙染的核心原因,具體體現為廢水、廢氣、固廢、放射源等形式,主要包括汙染源基本情況、汙染源監測、設施運行、總量控制、汙染防治、排汙費征收、監察執法、行政處罰、環境應急等環境監管信息。
《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中的排汙數據及信息,將是政府監管以及公眾監督的重要前提與基礎。目前,各地正逐步落實環境保護部出臺的《關於加強汙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北京市為例,雖然已按季度發布國控企業汙染源監督性監測情況,而27家重點排汙單位和上市企業僅於今年起初步實現自行監測信息對外發布,實時信息公開仍無法實現。
第三,個人活動產生的與環境相關的數據信息,如用水量、用電量、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等。盡管這些數據擁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但其分布卻呈現天然的分散狀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應用正在使上述信息的收集利用變得可行。
據了解,中能泰可網絡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將打造集環保產業的O2O全球展示交易、環保會展服務、環保技術交流、環保綜合服務、電子商務運營、人才培訓、倉儲物流、金融服務及其他配套服務於一體的大型一站式環保產業O2O平臺。O2O平臺是指把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為傳統的環保企業開辟新的市場渠道。
截至目前,來自全國的50多家環保企業達成了初步意向。預計到今年7月,入駐的環保企業將達到2000家左右。未來,平臺還將聚集一批在綠色能源、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環境安全、環境治理、環境健康、清潔生產、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信息產業、環境綜合服務等領域具備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機制的企業和環保綜合服務機構。